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

家有嬌客---珠頸斑鳩

2010年4月30日
話說這天夜裡,打開窗戶,在為窗台外的盆栽澆水時,突然有兩個生物同時遭到驚嚇,一個是正在澆花的我,另一個即是今天要介紹的嬌客-珠頸斑鳩。
當下受到驚嚇的我,看到一隻斑鳩躲在我的窗台花盆裡,她同時也受到驚嚇而疾振雙翅,當時我下意識的反應是將水直接射向這隻斑鳩,但就在千分之一秒之後,我停止了噴水動作,因為在我目光所及的角落裡,出現了兩個白色身影--千萬別誤會,不是遇到鬼,而是發現了兩顆白色的小斑鳩蛋,此時心中突然泛起一陣莫名的溫暖,我想這種感覺是所有為人父母者都曾有的熟悉感覺,原來這隻斑鳩是在我家的花盆裡築巢,生育下一代寶寶。



5月31日
趁著母鳥外出覓食時,將這兩個可愛的小白蛋拍照留念。



仔細看一下,花台的環境還真是隱密,難怪這隻斑鳩會選在這作為哺育下一代的場所。


母鳥常常靜靜地在巢裡孵蛋,偶爾才會離巢覓食。
深怕她挨餓,有幾次趁她不在家時,偷偷在巢裡放一小把米粒,最後也都被她吃掉了^^



5月16日
咿! 這天突然發現,小鳥不知何時已經出生了。


這幾天雨下得不小,怕母鳥及小鳥們會被雨打濕,自作主張幫她們做了一個遮雨蓬,我想她們應該是有能力應付下雨的狀況,但就是忍不住想幫助她們....


近拍一張,兩坨黑色毛絨絨的小可愛。


5月22日
哇!幾日不見,羽翼漸豐。


5月23日
此時小斑鳩愈長愈快,每天都有很大的變化。


5月25日
今天在偷拍她們時,她們已經有很大的驚嚇反應,張翅想要逃離,其中一隻率先飛出,另一隻因為動作慢了點,而被我相機捕抓到這張照片,想當然,最後兩隻都飛離了花台。
回想起來覺得真好笑,當第一隻小斑鳩鑽出花台逃離時,我心想完了....我害死了一隻小鳥,我以為小鳥會掉到樓下,後來發現我多心了,小鳥已經會飛了,緃使她無法飛遠,但已有飛到對面屋簷的基本飛行能力。


第二隻最後也飛離巢穴,停在對面公寓的樓梯窗簷上。
後記
1.經過幾天的觀察,僅有一隻小斑鳩還有回到巢裡來,另一隻飛離後好像就沒回來了
2.在母鳥生蛋及哺育過程中,好像都不曾看到過公鳥的身影,難到珠頸斑鳩的公鳥都不參與哺育的工作?但查了一下資料(可參閱下方的維基百科資料),原來公鳥也會參與哺育工作,可能是公鳥回來餵食時我們都沒看到吧!斑鳩爸爸~~~對不起,誤會你了><”
3.不知下次你們會不會再來我們家的花台築巢,誠摯地歡迎喔!這次的經驗,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,至少對於我們家來說是如此,但對斑鳩一家來說,也許是一段驚險的回憶~~呵!


珠頸斑鳩小檔案,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
分布
廣泛分佈在亞洲南部的開闊林地、農地、都市等地區,從印度斯里蘭卡東部到中國南部、東南亞等地。該種還被引入美國洛杉磯地區,還於1860年代被引入澳大利亞墨爾本,以及印度尼西亞紐西蘭地區。
指名亞種(S. c. chinensis)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均可見,怒江亞種(S. c. tigrina)分布在
雲南西南部及境內怒江以西,西南亞種(S. c. vacillans)分布在雲南和四川南部,海南亞種(S. c. hainana)僅分布在海南島,台灣亞種(S. c. formosae)僅分布在台灣本島平地至低海拔平原、丘陵地帶。

特徵
珠頸斑鳩尾較長,體長在28-32厘米,體重125-180克,比
鴿子略小。背部、翅膀和尾部為灰褐色,尾羽外側為黑色,尾端為白色,頭部為深藍色,頸後為黑色,帶有白色斑點,下腹部為暗紅色,喙為暗褐色,腳紅色。
人們常把它和
鴿子混淆,但只要由顏色來分辨就可以簡單看出兩者的差別。
叫聲低沉,重音靠後,類似「咕-咕-咕」、「咕-咕-咕~咕」;驅趕入侵者或保護幼鳥時會發出「咕-咕」、「咕咕咕」。

習性
珠頸斑鳩的主食是果實、穀物和其他植物的種子,也會捕食昆蟲。主要在地面上覓食。有水時也會喝水,他們喝水的方式是俯身吸水,與其他鳥類不同。如果地點許可,它們也會用水清洗身體。它們是典型的陸生鳥類,一般在草地和農田中覓食。全年都會繁殖,常能在樹木、建築物的邊沿甚至是地面上發現它們的巢穴。
珠頸斑鳩與同屬其他斑鳩一樣,一般不會群居,而是單獨或成對出現。它們是溫馴的鳥類,但是突然的噪聲會使它們驚起。它們的飛行姿勢與
鳳頭鳩類似,着陸時尾巴會上傾。

繁殖
求偶的雄性在表演時身體會極度傾斜,並在繞圈飛行時舒展自己的雙翅和尾巴以吸引雌性。
珠頸斑鳩通常為一夫一妻制,一年繁殖一次,繁殖期為5-7月,通常由雄鳥尋找合適的地方,再帶雌鳥去選,選一個雙方都認為可以的地方,築巢是一起築的;但也可能「鵲巢鳩佔」,佔用之前其他珠頸斑鳩或其他鳥類的巢。
珠頸斑鳩一次生兩顆白色的蛋,前後大約差一兩天。約兩星期後,小斑鳩就會同一天破蛋而出。孵蛋、養育小斑鳩則是由雄鳥和雌鳥輪流照料,餵食它們
鴿乳。再過約兩星期,小斑鳩就必須離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